“追求经济增长、过度投资的后果必然需要一定时间消化,棉纺织行业同样如此。当前,我国棉纺织行业产能已相对过剩,受冲击的企业首先应是支数低、质量差的企业,可以说,在2016年新一轮的淘汰赛中,将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被淘汰。”
虽然2016年前两个月已经过完,但2015年三季度市场的衰败,至今给业内人士留下很深的阴影。大家似乎都在疑惑,在棉花收储、内外棉价差高企的棉纺织行业最难的时期,那么多企业都熬过来了,在棉纺织市场大环境不断优化的近一年时间里,大家的内心反而更加彷徨、悲观了呢?
2016年,除了面临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外,棉纺织行业还要关注新疆新增的500多万锭产能,银行银根收缩、资金收紧等因素对棉纺织企业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。目前,棉纺织企业负责人提及最多的词是“变局之年”、“不确定性”、“难以预计”、“生存环境艰难”等。那么,如何面对2016的严峻形势呢?有哪些应对之策?曾经的教训是什么?笔者认为,我们当前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,只有顺势而为,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容身之地。
优胜劣汰更为明显
目前,国家层面经济主基调是调结构、稳增长。2016年,国家明确要清理无效供给,对过剩产能加大结构调整,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,让“僵尸企业”该破产的破产,该关门的关门,该重组的重组,这必然会对纺织终端市场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。当然,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的过度投资的后果必然需要一定时间消化,棉纺织行业同样如此。当前,我国棉纺织行业产能已相对过剩,受冲击的企业首先应是支数低、质量差的企业,可以说,在2016年新一轮的淘汰赛中,将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被淘汰。
此外,供给端结构性矛盾过剩与短缺、需求端内生动力不足、资金端的低效运行、价格端的传导阻滞等制约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,将在2016年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,同质化设备及产品盲目投资造成资金利用率低,要化解这些不利因素绝非一朝一夕。中小企业在如此大趋势下,不改革转型只能被淘汰。
目前,摆在棉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棉纺织企业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“活下去”。一位德国知名企业家曾说:做企业任何时候都要考虑“活下去”,只有“活下去”才是硬道理。这对当前的国内棉纺织企业来说就像是一剂“清醒剂”。“活下去”警示每个做企业的掌门人不能盲目,企业不能没有利润,不能没有底线,要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负责,对自己的投资负责。
谨慎投资规避风险
棉纺织行业的产能过剩,将在2016年有明显结构调整,这是国家层面稳增长、促改革的任务。但任何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。2015年的股市疯狂让人记忆犹新,在股市大好的行情下,不少棉纺织企业把购置棉花及技改设备的钱投到股市,谁知风云突变,很多进入股市的棉纺织企业多年的辛苦钱打水漂,不堪回首。行业内曾经的浮躁、狂热的投资需要好好反省。有人说,做企业如同守门面,要耐得住寂寞,不能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态,急功近利。
同样,在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,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“血液”。坚守纺织本行,掌控本钱,才能活下去。梳理近几年关闭的棉纺织企业不难发现,热衷于所谓多元化、资本化的论调,冒然涉足不熟悉的领域,对企业来说是相当危险的。据笔者了解,山东的一家纺织企业倒闭,就是因为去投资橡胶轮胎、房地产行业,背下几十亿元的债务,跌入万丈深渊;河南某厂早年赚得盆满钵盈,但企业之间盛行联保风气,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去担保另一家非纺织的企业,结果被拖下了水,企业的资金链断裂,从此一蹶不振。上述企业其实都犯了“忌”,即缺少对商业的敬畏心,缺少做企业职业操守。
企业投资应时刻关注宏观上的变化风险,做到以变制变。企业要加强研究市场风险因素,注重汇率风险、通货紧缩风险、原料价格波动风险等。对于出口企业,要把适应国际标准的产品生态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,建立有效管理体系。而知名品牌企业,要保护品牌形象,做好绿色供应链的建设。特别是在市场的低迷期,企业要好好练内功,强化内部管理,多研发生产原创性产品,以期待在市场机遇中有更好的表现。
重视产品转型升级
棉纺织企业想要生存就要赢利,只有企业赢利,才能在市场中稳固自身地位。而棉纺织企业的赢利,与自身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分不开的。市场定位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,必须清晰。因为围绕产品定位的设备改造与更新、组织配置、人才引进与培养等问题,只有定位清晰,才能顺利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。棉纺织企业需要注意的是,采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,盲目生产,没有设立与市场密切契合的产品开发机构,闭门造车,这种经营模式必然是不可行。
目前,在新形势下,很多棉纺织企业仍然没有将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实现资源共享,生产部门设计的产品滞后于市场需求。而产品研发机构的重要职责就是对市场深入了解,分析客户群体,开发高附加值产品,主动开拓、占领市场,这是棉纺织企业摆脱盲目生产与低利润生产的唯一选择。
近来年,棉纺织行业一直在倡导产品转型升级,那么转型升级是转什么?从纱线品种来讲,纯棉产品向中高支、高品质纱转变;大路货、同质化产品向差别化纤维品种,如粘胶、莫代尔、天丝、涤纶等混纺纱产品转变;传统纺纱技术产品向新型纺纱技术,如赛络纺、紧密纺、包芯纱、涡流纺等产品转变。棉纺织企业要在众多途径中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。
此外,在人才结构的调整上,棉纺织行业低端技术人才随着纱锭过剩调整将趋饱和,而高端人才却随着棉纺织行业“走出去”及企业重组明显紧缺。体现在规模企业需要高素质、有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,单一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做大做强及“走出去”的需求。例如在熟悉生产技术的同时,兼备懂得多种语言,或者精通计算机、电子商务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。行业期待我国高等院校能够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,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,以确保棉纺织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不被“人才”掣肘。
适时退出或许更明智
目前,在棉花市场的影响下,棉纺织市场充满不确定性,风险难以预料。作为企业的掌舵人,在变幻莫测的经济低迷大潮中应做到戒浮戒躁,认真做实体,做精品。但如果对自身的发展把握不大,也可以以退为进,蓄势待发,练好内功,切忌盲目冒险挑战。如果企业已经耗尽所有,无法抵消高额成本,资产负债率超过80%,或者企业出现严重亏损,有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风险,趁早退出竞争,不失为一个最好选择。
我国的经济转型已成大势所趋,尤其在沿海地区棉纺织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下,没有绝招只能坐以待毙。在棉纺织行业的去产能中,需要市场的调节作用,让“市场的手”淘汰不称职企业。所以,棉纺织企业应自我衡量一下,是否属于高能耗、低效率的老设备产能,是否属于既无资金、人才优势,又无管理技术能力的“僵尸企业”,如果是的话,那么就应破产、关门或是重组,早准备早解脱。
下一条:暂时没有!